科技新闻
> 首页  科技新闻
转发 “清洁能源+”融合发展 服务新型能源体系
来源:   时间:2024-09-27   浏览次数:18

“我们这儿沙尘天数在减少,光伏板下长出了成片的狼尾草。”9月26日,家住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——新疆和田地区洛浦县多鲁乡的阿卜来提·哈克木告诉科技日报记者。他盘算着,等沙漠治理好了,种上更多农作物。让人惊喜的是,设在这里的中国广核集团(以下简称“中广核”)和田洛浦万亩沙漠治理示范项目,已在半年多时间里治沙超万亩。

“绿色发展是中广核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,我们正积极推进‘沙漠治理+光伏农业’‘海洋牧场+海上风电’等融合发展模式,更好地服务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构建。”中广核党委书记、董事长杨长利说。

让清洁能源“风光无限”

如何让曾经的不毛之地长出了耐旱植物,成为万亩绿洲?光伏治沙的生态修复新模式给出了答案。

“我们采用的‘沙膜’技术,通过在沙地中添加植物纤维黏合剂,增加沙粒聚集度,可实现保水、保肥,承载植物生长。”中广核和田洛浦万亩治沙项目负责人纪晓宇介绍,与传统的工程治沙法、化学治沙法、生物治沙法相比,“沙膜”技术具有见效快、效果优、产量高、施工便捷、适用性强等优势。

这样一来,项目每年可新增约3000吨苜蓿等干草饲料供应,可满足400头牛或5000只羊的饲草要求,能够带动当地税收和就业,增加农户和养殖企业收入。提起这些,纪晓宇满怀信心地说:“接下来,我们还会种植西瓜、旱稻、沙枣树等数十种经济作物!”

类似的光伏治沙方式也让另一片沙漠——鄂尔多斯高原北部边缘的库布齐沙漠披上了绿装。在这里,中广核建设的6座光伏电站总装机容量82万千瓦,治沙面积达3.4万亩。板上发电、板下种植、板间养殖、治沙改土等一系列措施正在有序推进。“以光伏场站为中心,我们开展了沙柳沙障固沙、芦苇固沙、混砂工程固沙与植物播种灌溉等工作。”中广核库布齐光伏治沙项目电站负责人贾海清介绍。

在广东汕尾,全球单体最大抗台型风渔融合网箱平台——中广核“伏羲一号”于近日建成投运,并完成首批养殖鱼苗投放,该平台对于我国“海上风电+海洋牧场”产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。

记者在现场看到,该平台配置应用了绿电供能保障、气水联合投喂、网衣自动清洗、环境监控预警、活鱼保鲜驳运等五大海洋牧场智能化系统,可通过监控室集中控制系统进行统一管理和调控。“通过引进底播增殖技术,我们将鱼虾类投喂型物种与贝藻类提取型物种共同养殖,创新打造出综合多营养水产养殖系统,在保证生物代谢产物多层利用的同时,还可增加深水网箱内外生物多样性,改善海洋生态链。”该项目科研主管刘固固介绍。

引领产业链企业自主创新

今年8月19日,我国新核准5个核电项目,其中包括中广核广东陆丰一期工程、山东招远一期工程、浙江三澳二期工程3个项目。目前,中广核十大核电基地在运在建核电机组44台,核电在运在建总装机规模达5116.2万千瓦。

通过“引进、消化、吸收、再创新”,中广核改进推出的百万千瓦级核电技术品牌CPR1000,在红沿河、宁德、阳江、防城港等基地先后开建,形成我国核电批量化、标准化、系列化建设格局。今年,中广核率先对我国大陆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——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完成了建站30年首轮大修。

“中广核成功走出一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后发追赶之路,实现了我国核电从技术引进到‘四个自主’、批量化建设的重大跨越。”杨长利介绍,“基于此前核电建设积累的经验和创新人才、资源,我们推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‘华龙一号’,其批量化建设稳步推进,已具备整机设备100%国产化能力。”

“发展清洁能源的同时,也推动了能源领域技术创新、跨行业融合与协同发展,从高端设备制造到前沿技术研发的清洁能源产业链亦渐次形成。”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党委书记、总经理宁小平介绍,以“华龙一号”产业链为例,中广核充分利用批量化建设契机,带动上下游5400多家核电设备企业开发新技术、研制新装备,全面实现核岛主设备、核二三级泵、电气设备、核级仪控系统等400多项关键设备自主化。

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,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。对此,杨长利表示,站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新起点上,中广核将准确把握清洁能源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全局中的战略定位,用好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一招,大力发展绿色科技,提升企业科技创新引领力和全球竞争力,充分发挥产业控制及安全支撑作用,努力为绿色低碳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作出贡献。(科技日报)